6.26.2009

布袋戲的概念分析/安萍

(這篇是安萍選修「台灣傳統布袋戲史」時寫的報告,我在這裡批評了安萍的老師給她的評語)

學生對哲學很有興趣,因此希望藉著這次機會將我對英美分析哲學的了解學以致用,應用在布袋戲的概念分析上。

分析布袋戲這個概念,意思就是把布袋戲的概念說清楚。通常的作法是找出布袋戲的定義;符合這些定義的是布袋戲,不符合的不是布袋戲。而這些定義必須符合我們對「怎樣算布袋戲而怎樣不算」的直覺,並且要適用於過去存在、現在發生、未來創新出的布袋戲;否則這是個不好的定義,要被推翻或修改。不過此報告分析的對象可能是民國九十七年時進入嘉義大學史地系的安萍對布袋戲的概念,而非大眾對布袋戲的概念。

先試試看老師提到的三個布袋戲傳統是否為好定義:

一、木刻偶頭
有偶頭是以塑膠開模或賽璐璐製成的,這類戲偶頂多被認為沒有收藏價值或不符傳統,但不至於被認為不是布袋戲偶。

二、雙手操偶
我們可能會說單手操偶的偶師功夫不到家,但不至於認為如此便不是布袋戲。

三、單人口白
僅因一齣布袋戲有兩個或更多的人配音就認為它不是布袋戲還滿奇怪的;最多是引來這樣不夠傳統的批評。

由此可知,這組定義(對安萍來說)失敗了。讓我們試試別種定義。

布袋戲的演出大致由戲偶、操偶師、舞台、音樂、口白組成,學生打算就這五個項目一一探討要符合哪些條件,一齣表演才會被我們認為是布袋戲。

一、戲偶:
顯然我們不會說沒有戲偶的表演是布袋戲。而布袋戲偶有哪些必要的特點呢?我想製作材質或服裝風格不會是很重要的因素,戲偶的頭手腳可能會因為角色設定而有殘缺,甚至戲偶並未做成人的形貌。我覺得布袋戲偶的必要條件有1.操偶師的手可以伸進去裡面,而且2.手可以在裡面操弄。根據這組定義,買不起戲偶的狂熱戲迷用一只剪了三個洞的破塑膠袋來揮灑,亦會被歸為布袋戲;不過考慮到近來環保盛行類似的陽春偶說不定將來會出現。

二、操偶師:
之前提到操偶師用幾隻手不會影響一齣戲是不是布袋戲,然如果操偶師其實是個設計精良的機器人呢?我可以想像這種事發生的話電視新聞大概會下「電腦不只會撿土豆,擱會曉頒布袋戲!」之類的標題,顯然我們仍覺得它是布袋戲。

三、表演臺
從以前的肩擔、野臺、臺內到近來的小發財車、彩樓、電視攝影棚,表演臺經過許多變化,但其共通點為表演者都會遮掩自己不讓觀眾看到。可是我們大概不會因為表演者故意把自己露出來而認為他的演出不是布袋戲。此外我認為布袋戲表演不一定需要舞台。

四、音樂
經過皇民化時期,我們可以看到樂器種類、現場演奏與否都可以自由選擇,曲風則視劇本搭配,並無特殊限制。或許沒有音樂的演出也是可以的。

五、口白
男女皆可任口白,語言亦無限制,多人口白霹靂也曾嘗試(雖然不叫座),此外我也認為默劇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在這裡我得到兩個定義:

1. 操偶師的手可以伸進戲偶裡面

2. 手可以在戲偶裡操控戲偶的動作

至於操偶師、表演臺、音樂、口白均無限制。

根據這組定義,一隻機器手臂上穿著破塑膠袋揮來揮去會被歸為布袋戲,這種結果大概讓人難以接受。而且這組定義似乎無法區分布袋戲和布偶戲。

雖然學生最後仍沒找到好定義,但我相信這是一個開始,或許未來有誰可以完成布袋戲的概念分析。

2 則留言:

  1. 通常文化的"族群""分類"都不會有完整清楚的定義。
    我想是因為這原本就是由歸納而不是藉由邏輯定義的現象。
    原本就是模糊/連續的東西,歸納通常無法得出清楚的定義。

    生物的物種定義也是同樣的問題。

    回覆刪除
  2. 根據我兩年布袋戲研究社的資歷經驗,例如霹靂布袋戲這種講究聲光、華麗武打的布袋戲,它們的戲偶不必然需要操偶師把手伸進去,而很常使用吊線。

    因此,當使用吊線時,即便那尊戲偶是沒得伸入的戲偶,我們也不會認為那就不是布袋戲戲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