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2010

中文世界中我看過幹譙分析哲學寫得最好的文章

我要推薦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pyridine寫的,主張分析哲學不如分析哲學家自稱的那麼有用,能夠釐清概念,同時宣稱心靈哲學是偽科學,而科學哲學則對科學家沒有任何幫助。

為什麼要推薦這篇罵哲學的文章?除了因為網路上其它幹譙哲學的發言通常只是腦殘嘴砲,也因為這篇文章真誠地提出了一些犀利而且不容易回答的質疑。

寫哲學哲學雞蛋糕這麼久,我一直堅持哲學家應該在學術上誠實,辦不到的事情不能唬爛,跟自己無關的功績也不能延攬,更不能賣弄高深、欺世盜名。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部落格簡介的第二段就註明:
分析哲學作為一門研究領域,大概從未直接生產過什麼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學術成果。分析哲學不能(像那些放在書店哲學櫃上的算命書一般)幫助你洞察人心,也沒辦法(像那些放在書店哲學櫃上的哲理書一般)掌握宇宙天地的真理,或(像那些放在書店哲學櫃上的勵志書一般)激勵你走向成功。除非你和分析哲學家有一樣的怪癖,喜歡分析概念尋找定義,否則,分析哲學能提供給你的,大概頂多只有智識的挑戰,和變聰明訓練
因此,當別人指控你的研究不如你想的有價值(你宣稱你的研究可以做到某件它實際上做不到的事),合理的反應不是抱怨對方沒慧根,而是試著理解和分析對方的論點和理由,搞清楚誰對誰錯。

我賭爛李家同和龍應台那種推薦癖,所以我很少主張什麼東西是你一定要讀或者一定要經歷的。但是我認為,如果你是個誠實的哲學人,你應該看看pyridine的質疑,試著弄清楚他什麼地方對什麼地方錯,並且依據其結果調整自己對於哲學的期待。同時,對於哲學系學生,這也是很好的訓練,可有助於讓你知道自己到底對自己在幹的事情有多少了解。妖西Wenson都寫了專文回應pyridine,我自己後來也寫了一篇相關的文章,你看完pyridine的說法之後,也可以讀一讀我們的。

心靈哲學 – 偽科學
pyridine
“科學哲學對於科學的益處, 正如同鳥類學對鳥的益處” – 物理學家 Richard Feymann

“哲學像是城市, 科學像是鄉村. 後者提供前者食物, 換來的卻是垃圾”
哲學家 Massimo Piglucci 有關科學界限的文章真是把我惹毛了. 這裡一併把我對科學哲學不滿的地方寫出來. 我對所謂的心靈哲學尤其不滿. 先申明要是你的興趣是道德倫理或是美學這類的主題, 那我沒有什麼意見. 我的意見只限於跟科學有關的哲學.

I.

第一個問題: 為什麼有一門學問叫做 Philosophy of Mind? 哲學有很多 “Philosophy of XXX”. 這些 XXX 外人看得是莫名其妙. 有時 XXX 是一整門學問, 如數學哲學, 科學哲學, 歷史哲學. 但是為什麼沒有工程哲學, 醫學哲學, 或是電腦科學哲學? 有時 XXX 是一門比較專門的學問, 如物理哲學. 但為什麼沒有化學哲學, 地質哲學, 氣象哲學, 海洋哲學? 所謂的 mind, 是人體的一個生理學機能, 但哲學家對別的生理學機能沒有興趣. 例如說沒有呼吸哲學, 消化哲學, 泌尿哲學. 有時 XXX 廣泛到難以理解怎麼可能可以當成一個主題研究, 如傳播哲學 (philosopgy of communication) 與時間哲學. 我最近還看到什麼 philosophy of action 的. 匪夷所思.

把這些 philosophy of XXX 跟傳統哲學的主題 (倫理, 知識論等等) 加起來, 你會發現哲學的主題是沒有系統, 沒有原則的. 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相信這些完全不相干的東西可以有什麼共同的方法學與原則. 沒有其他的學問是如此運作的. 以生物為例, 所有的生命現象都是生物的主題, 只要是活的東西, 就是生物的主題, 就有人研究. 生物學不會選擇性的挑一兩件事來討論. 非系統化的學問令人懷疑, 因為它容易偏頗. 要是生物學家只研究多細胞生物, 或是只研究路上動物, 那不但不完整, 而且會得到錯誤的結論. 再以心靈哲學為例, 哲學家因為不在乎心靈以外的生理學機能, 誤以為 “心靈” 有特殊的性質, 需要特殊的理論. 其實呼吸, 消化, 免疫等等學問都跟心靈一樣複雜, 一樣神祕, 有許多基本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把心靈跟其他的生理學問題分開, 是見樹不見林. 哲學家擔心別的學問會有 bias 的問題. 但哲學才是偏頗的學問. 哲學家亂槍打鳥的游擊戰作風, 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行為.

II.

我接下來要說明的事, 是哲學對科學沒有貢獻. 以心靈哲學為例, 我要說的是心靈哲學是一門偽科學. 你也許會抗議說哲學不是科學, 因此不能用科學的標準評判. 問題是有些心靈哲學家不請自來, 自稱為認知科學家. 既然這些人使用科學家的頭銜, 那就得照科學的規矩玩遊戲. 不把自己視為認知科學的哲學, 稍後再討論.

哲學家是很差的科學家, 這可以從他們的科學成就來評斷. 我們可以客觀的評估哲學有沒有產生有用的知識: 只要查一查科學家引用哲學論文的頻率就可以確定. 我從來沒讀過, 我也沒碰到過在乎哲學的科學家. 我可以輕易舉出各種自然科學學科對認知科學做的直接貢獻, 哲學是我唯一沒聽說過有什麼結果的學問.

你可能會反駁:
  1. 那是因為科學家對人文學有成見, 不願意聽哲學家的東西. 這是沒有根據的. 心理學是一門軟性, 比較接近人文學的學問. 但心理學家很順利的成為認知科學的基礎之一. 沒有心理學, 大部份的認知科學都無法運作. 神經科學會議裡心理學家的出席的機率非常高, 心理學的論文被整個認知科學引用. 我自己就大量引用心理學的文獻. 不會有認知科學家不懂一點心理學, 但不懂哲學的認知科學家是常態.
  2. 那是因為科學家沒有從小受哲學訓練, 不願意花時間學高深的學問. 這也是錯的. 首先, 很多心理學家, 或是神經科學家是從人文學那邊轉來的. 沒受過理工訓練的認知科學家大有人在. 認知科學是真的跨越理工與人文的學問. 我在念認知科學的時候, 理工出身的研究生跟人文出身的研究生大約是一半一半. 再來, 我認識的生物學家常常為了需要, 儘管沒有基礎訓練, 還是花時間學非常困難的數學 (微分幾何, 微分方程, 實變數分析等等). 我也認識心理學家為了使用 MRI, 學習很基本的量子力學. 哲學無論無何沒有難到這程度.
科學是非常競爭的行業. 所有人都知道只要你能比別人懂多一點點數學, 一點點物理, 一點點心理學, 甚至是一點點醫學, 藥物學, 化學, 分子生物, 電機工程, 軟體工程, 語言學, 人類學, 都會有特別的優勢. 因此科學家為了工作的需要, 隨時都準備好要學這些學問. 但我可以告訴你, 要是有一門學問可以安全的忽視, 一是哲學, 二是科學史. 你只要看看科學家的書櫃就可以知道是怎麼回事. 一個好的科學家的藏書通常五花八門, 但有哲學書籍的機會非常低.

心靈哲學自稱是認知科學的部份, 但它不像別的學問一樣跟所有相關的學問整合, 跟其他的科學家使用同樣的語言. 哲學要成為科學的一部份, 就得照著科學的遊戲規則來玩. 那就是說:
  1. 理論必須要能證偽. 許多心靈哲學的理論都達不到這個要求.
  2. 證據 (evidence) 是最重要的. 論證 (argument) 一文不值. 聰明的人太多了, 再聰明的理論, 再滴水不漏的論證, 都有錯的時候. 自然現象常常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力與思惟能力. 沒有經驗性證據的理論完全不值錢. 我腦子裡就有幾十個. 其實所有的人腦子裡都有幾十個論證. 他們的價值是零.
  3. 理論要做預測.
  4. 推論必須量化.
  5. 理論必須以已知的機制 (mechanism) 為基礎, 不能抽象籠統.
  6. 要是沒有證據, 不能隨便發明新詞. 心靈哲學充滿了奇怪的辭彙 (qualia, 各種 dualism, 各種殭屍, 還有什麼叫做 ontological category 的), 這些辭彙沒有任何科學家在用. 要是你不能說服別的科學家你發明的概念, 這個概念就有問題, 哲學家不能一古腦的發明更多的辭彙.
  7. 要是別的科學家不在乎你講的話, 你的話就是錯的. Dualism 是錯的. 這是淺顯易見的事. 哲學家只要一天不放棄 dualism, 就是一門偽科學.
當然問題是要是哲學家做到這幾件事, 他基本上就是科學家, 而沒有哲學的意味了. 也就是說心靈哲學是多餘的.

不過幾乎所有的科學都有理論家. 神經科學也有理論神經科學, 他們是不做實驗, 只動腦筋的人. 也許哲學家跟他們比較像? 錯. 理論家的價值在於:
  1. 綜合許多不同的研究, 詮釋難以理解的資料.
  2. 根據理論, 做出預測.
哲學家做不到這兩件事. 因此不能跟理論物理學或是理論神經科學相比. 有關 6 跟 7 我得補充一下. 要是哲學家的理論不受到科學家的接受, 那當然有可能是科學家的錯. 這時哲學家就必須扮演好理論學家的角色, 做到以上兩點, 說服其他的人. 心靈哲學家自外於科學的群體, 莽撞的關起門來發明了ㄧ大堆莫名其妙的理論, 完全不顧科學家的意見. 這是很奇怪的行為.

III.

以下探討不以產生科學為己任的科學哲學家. 常見的說法是科學需要外人的監督. 這個外人就是哲學. 這有兩個問題: 1. 誰來護衛護身天使? (who guards the gaurdian angel?). 2. 哲學家有什麼專長可以監督科學? 有關第二個問題, 常見的回答是哲學家擅長 “釐清概念”. 言下之意就是科學家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自己想不清楚自己的問題, 需要外人幫忙. 這也是難以理解的. 首先請回答, 有哪一個近代科學, 其中的概念是靠哲學家釐清的? 要是哲學家從來就沒有成功的釐清過科學的概念, 為什麼我們要相信哲學家特別擅長釐清概念? 假想這個情況: 哲學家也許認為程式設計師不懂暫存器 (register) 真正的意義, 在思考暫存器的時候使用錯誤的比喻, 需要哲學家釐清這個概念. 這是很荒謬的. 只要程式設計師寫的軟體能執行, 他就是懂程式設計. 沒有第二個人有資格宣稱他更懂程式設計的真諦. 科學也是一樣, 科學是非常昂貴而且費時的, 一個錯誤的代價相當高, 花了大量時間但沒有結果的機率也是非常的高, 要是科學家自己不懂科學的概念, 怎麼可能正確的做實驗? 我強調科學家常常犯錯, 而犯錯的代價非常高, 要是哲學能夠幫助科學, 科學家會不顧一切的找他們幫忙. 事實是很少科學家認真的找哲學家合作, 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幫忙. 生物學家常常到處尋找合作的對象, 我自己常常寫信尋求各種專家的意見, 而他們的意見多多少少都有幫助. 哲學家提不出什麼幫助, 而且有經驗的科學家都知道, 哲學家壞事的機會很大, 因為他們根本不講理 (我知道有哲學家自己吃肉, 但毫不保留的杯葛所有的動物實驗, 完全不聽道理的), 堅持在小地方做文章, 不顧大局.

哲學家之所以會以為自己特別擅長分析概念, 那多半是低估了別人分析的能力. 每次哲學家所謂釐清的概念, 都是非常 trivial 的. 以哲學家 Patricia Churchland 寫的神經科學教科書 The Computational Brain 為例, 每次她要大費篇幅的解釋概念, 我心中想的都是: 為什麼她要浪費時間講這麼淺顯的東西? 有誰的腦經不清楚到要需要釐清這些概念的? 哲學家把 讀者當白癡的做法令人難以下嚥.

還有一個哲學家並不擅分析概念的證明: 要是本來不清楚的概念得到了釐清, 那這個問題應該要有重要突破才對. 但 1. 這根現實不合. 2. 科學常常產生許多難以理解的資料. 以神經科學為例, 許多高階認知的研究得到複雜難以理解的資料, 而且互相抵觸. 有許多議題, 是處在混亂的情況. 每過一陣子就會有人以 review 的形式, 綜合各家說法, 想辦法找出新的方向. 這些 review 非常受到科學家重視. 發表 review 的期刊影響力常常高於發表新研究的期刊. 這些 review 從來就不是哲學家寫的. 不信的話你可以去查查. 要是哲學家擅長釐清概念,為什麼他們交不出成績單來? 為什麼真正有用的釐清概念的人都是科學家?

你也許會反駁有些哲學家也有提出實驗設計, 幫助科學尋找題材的. 但是:
  1. 比例有多少? 有比其他的行業多嗎? 電腦科學家直接幫助神經科學設計實驗的例子多的很.
  2. 這時這個哲學家就變成科學家了. 也就是說他在設計實驗, 或是進行實驗時, 使用的是常識, 而不是哲學的專長. 以我自己求學的經驗為例, 幾乎我修過所有的認知科學的課, 不管是多專業, 都有哲學系的學生來修. 他們講哲學的時候常常是沒有人聽的懂, 但他們只要開口討論科學議題, 思考的方法跟科學家一模一樣, 完全沒有特殊的地方. 也就是說哲學的訓練並沒有給他們特殊的能力. 請注意, 要是數學系的學生來修課, 他們講的話通常有獨到的見解, 值得一聽, 那是因為他們的訓練的確是有別人沒有的長處 (如解方程式的能力以及量化的找出矛盾的能力).
為什麼哲學家對自己思考的能力膨脹到跟現實脫節的地步? 因為:
  1. 真正的科學突破不是來自基礎概念, 而是來自細節. 許許多多的突破是因為科技的進步. 因為電腦技術而達成的基礎科學突破, 比比皆是. 因為釐清基本概念而得到的突破, 一個都想不出來.
  2. 科學家看似不重視論證, 那不是因為論證是哲學的專長, 而是因為科學的論證多半已量化, 真正重要的推理是寫在公式裡, 不是寫成 P and !P. 科學的重點不是 “這一句話是真的還是假的”, 而是 “理論值跟測量值差多少? 有沒有大到要推翻模型的時候?” 這是比邏輯推理還要強大的多的工具, 但哲學家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優勢.
  3. 哲學家因為沒有專門的知識, 沒有能力判斷實驗資料的可性度, 因此根本沒有能力進行批判思考. 再以神經科學為例, 要解釋科學資料, 需要對所有的細節都要有足夠的了解才行. 看似不重要的細節, 如麻醉劑的選擇, 手術技巧, 統計方法等等, 都會直接影響資料的解讀. 這些知識要是沒有真的在實驗室呆過幾年, 是不可能掌握的, 不管你讀多少書, 跟多少人討論都沒有用.
你可以反駁說現代哲學系學生有實驗室經驗的也不少, 應該不成問題. 我承認這是對的, 但科學不是可以玩票的, 我只要跟我的經驗稍微遠一點點的研究, 就不敢隨便下斷言, 因為缺乏專業知識很容易造成誤解. 哲學家希望靠著 “big picture” 就能思考科學, 那是癡人說夢, 完全不可能的.

最後我還是要提哲學的任意性. 要是我說如果哲學家幫研究癌症的科學家釐清概念, 也許癌症就有機會有大突破了, 你一定會覺得我在開玩笑. 你我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我說哲學家幫助研究氣象的人釐清概念, 也許氣象預報就會更準確了. 這都是不可能的. 那我們為什麼以為哲學可以釐清科學的概念呢? 不管再聰明的神經科學家, 都會知道最懂癌症的人, 就是研究癌症的人, 他們一定是做了一切的努力, 思考過所有的可能性. 不是神經科學家可以幫忙的. 為什麼哲學家以為他們可以治療癌症呢? 當然他們不認為哲學能幫助癌症研究. 那他們為什麼以為哲學能幫助認知科學呢?

IV.

我承認哲學家之間有許多聰明的人, 聰明的哲學家的確有可能克服許多困難, 達到專業神經科學家的水準. Pat Churchland 便是ㄧ例. 問題是: 1. 這是特例. Churchland 真的去念了一個神經科學的博士. 這種哲學家有多少? 2. 哲學奇怪的地方就是要是有哲學家自己作實驗, 那他的研究立刻就會成為科學的一部份, 而且立刻就會離開哲學的領域. 要是一個神經科學家做了一個心理學的實驗 (這是很常見的事), 這個研究通常同時是神經科學, 同時是心理學. 但哲學跟科學是不相容的. 沒有東西同時是哲學同時又是科學.

為什麼呢? 別的學問都是以問題為基礎. 生物學家的責任是解決一切跟生物有關的問題, 不管是用什麼方法, 只要能夠回答問題, 都要學, 都要用. 哲學是沒有固定目標的學問. 哲學的定義, 就是不做事, 只想. 因此只要作實驗, 就不是哲學, 而是科學. 這也說明了哲學是自殘的學問. 儘管我們已經知道實驗能夠回答有關心靈的重要問題, 但這些自稱想要了解心靈的人, 很任性的決定了只要要動一支手指, 他們都不願意做. 他們堅持不參與跟自己的問題有直接相關的活動. 這是難以理解的. 而且也證明了心靈哲學家是在打游擊, 不是真的想要研究心靈, 否則他們會用所有的方法.

也許你會辯解說實驗哲學就是強調做的哲學. 但 1: 實驗哲學不是主流, 2: 作實驗的哲學家跟作實驗的科學家有什麼不同? 作實驗的哲學家就是科學家. 他沒有獨立的 identity, 也沒有獨特的方法學, 也沒有獨到的見解.

V.

哲學家也可以說哲學並不需要有進展. 因此以上講的都不是哲學的錯. 請注意, 哲學是納稅人養的. 你要如何說服納稅人你的研究不需要有進展? 接下來, 這是一種 ad hoc 的 special pleading. 也就是給哲學特別的豁免權. 很重要的是哲學並不是在原則上不能有進展, 要是有人花很多時間想一件事, 他的確可能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但他也有可能想出新東西來. 要是所有的哲學家都想不出個結果來, 你就得思考是不是哲學的工具是錯的, 因該把專門的問題交給專門的人. 宇宙論曾經是哲學的一部份, 今日沒有哲學家敢動宇宙論, 因為那已經成了非常專業的學問. 認知科學也是如此.

心靈哲學一般而言算是分析哲學的一支. 很不幸的分析哲學 P and !P 的思考風格是科學之敵. 這也是心靈哲學沒有進展的理由之一. 我們對心靈了解太少, 要回答一個有關心靈的陳述是真還是偽, 是沒有意義的. 我門還沒有達到能想出有意義的 P 的時候. 認知科學唯一的出路, 是建造模型, 並且評估模型的正確性. 哲學家沒有這方面的能力.

VI.

心靈哲學宣稱心靈哲學思考的是非常高階的問題, 遲早有一天科學家得面對這些問題, 因此哲學家先幫科學家鋪路. 這值得懷疑, 因為心靈哲學的理論, 問題在於太膚淺太籠統而不是太高深, 我們已經知道這麼簡單的理論不太可能處理心靈的問題.

再來就是所謂的先思考難的問題, 其實是一個藉口. 所有的科學家腦中都有一兩個天馬行空的好點子, 想要探討意識或是個人意志.但在我們沒有足夠的科技處理那些問題的時候, 大部份的時間市花在花理一些很技術, 很細微的問題. 就算哲學家主要對高階層的心靈有興趣, 難道他們不會偶爾處理一些比較容易的問題嗎? 要是哲學家連容易的問題都沒有進展, 我們怎麼知道他們真正在思考難的問題?

還有就是科學家並不是只對低階的問題有興趣, 用不著哲學家來操心. 我有興趣的主題包跨意識, 也包跨 qualia, 也包跨個人意志與創造力, 美感, 道德感…等等. 這些都有科學家在研究, 他們也不需要哲學.

有些心靈哲學家說心靈現象在原則上超越了科學的範疇, 因此哲學才是正牌的認知科學. 這些說法都是跟科學的事實相抵觸, 而且墮入神秘主義的陷阱. 尤其要注意的是這些說法很容易被宗教人士拿來當反理性的武器, 或是反演化論的武器, 不能不小心. 其實這類的 “哲學” 跟宗教神學用的思路比較接近. 如宗教的 god of the gap, 到了哲學家手裡變成 the mind of the gap, 或是 the qualia of the gap, 也就是他們有興趣的問題, 都正好在科學還不能研究的範疇裡. 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科學不能了解心靈, 類似宗教人愛說的宗教是 another way of knowing. 這些都是反智反理性的, 是科學之敵.

12 則留言:

  1. 這篇是在幹譙"分析哲學與心靈哲學",不是在幹譙全部的哲學唷~

    回覆刪除
  2. 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而且正是要帶點火氣寫起來才更覺練達通暢。不過身為一個當年恰好修過「匪夷所思」的行動哲學的人,我想我應該要講點話。

    首先,我對Ⅰ的部分有些意見,說「你會發現哲學的主題是沒有系統, 沒有原則的」其實並沒有為哲學家帶來什麼麻煩(不論是分析哲學或歐陸哲學),哲學家的工作只有一個,就是思維,且先不論其思維的結果是對是錯,但我們本來就不需要(也沒辦法)要求哲學家要找到一個普遍共通的原則或approach來處理所有的(甚至單一門的)哲學問題,這或許就是哲學界如此混亂、意見如此雜沓的原因,但反過來說,卻也是哲學這門學科如此包羅萬象的基石。事實上,之所以會有「行動哲學」這種在物理主義者眼中看起來莫名其妙的產物,反而正代表了哲學家們企圖想要整合幾個哲學領域和系統概念的嘗試(至於成不成功是另外一回事了)。

    當然,原作者真正在意的是哲學家「撈過界」去對科學家指指點點,用這種沒系統、沒固定操作原則、甚至不能證偽的方式來找科學家對陣,我同意科學家不必理會這些哲學家。事實上,唯一真能叫這些哲學家閉嘴的方法,就是靠科學成果;想當年一開始很多二元論者都說心靈有哪裡哪裡是絕對不能被物理所化約的,但隨著認知科學的進步,這些防線開始退守了。如果二元論者真的那麼令pyridine不悅,那真要證偽這類偽科學的唯一方法,就是透過科學成果來達到完全的化約或消除,當然,在這個(極為艱辛的)目標達成之前一定還是會有一票心靈哲學家在旁邊對著科學家吼叫,唯一能給的建議就跟Pat Churchland老公Paul Churchland給的一樣:回去埋首科學,等結果出來勝負就會分曉。

    至於其他在實務及經驗上對哲學人的批評,我覺得非常精彩,值得哲學人反省。我唯一有意見的是關於「浪費稅金」那部分,我相信比起太多實際上的浪費行為,哲學家能造成的浪費並不會讓多數納稅人覺得心痛(何況哲學的冠冕還可以招到許多尊敬和同情),問題毋寧在於哲學家是否對其他真正有產值的東西(例如科學)造成妨礙,如果實際上只是狗吠火車,那多元社會中有這一群Quine所說的「試圖為科學拴緊螺絲」的人又何妨? — 雖然,他們可能連螺絲都拴不緊。

    回覆刪除
  3. 不知道pyridine在那兒讀哲學﹐他讀的哲學與我知道的不同。科學哲學的工作是為科學護航﹐早前美國有基督教要求學校生物科教創道論﹐便是要靠科學哲學去擊退他們。

    科學家研究的結果是物理上的事實﹐但那些研究結果應該如何應用在社會上﹐某個結果會對社會帶來某種影響﹐那便是心靈哲學做的工作了。

    回覆刪除
  4. 我想問哲學到底是什麼
    或許這是個很籠統的問題

    回覆刪除
  5. 我想哲學家與科學家對"進展"有不同的定義。對大部份人來說, 進展即是進步、成功、趨向合理與符合需求。理性的追求完美,其實像是阿基理斯與龜永恆的賽跑。科學的努力的確是人類的偉大,解決了不少問題,也創造了更多問題,一些聰明人在看到這些必然的同時,得在下海倘這趟混水或是回家練瑜珈之中做選擇。甚至得選擇要不要學著成為一名老師,在別人身上複製自己,或是產生無法彌補的誤導。畢竟哲學可以不存在,哲人卻必須選擇。參與無盡的思維之戰可以是種自我滿足,類似於把神換成個人智慧的宗教崇拜。我想哲學家的影響力並非及時可見,也無須被及時看見; 如詩的無從進展,也無須進展。無論多緊的螺絲都可能鬆脫,不安的人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每天狂拴的工人,而是一個讓它安然聰脫的隱形人。一直都很喜歡你的文章, 請加油:)

    回覆刪除
  6. 我要為科學哲學辯護一下:科學哲學就是科學的遊戲規則。雖然絕大多數科學家不需要去念科學哲學就能夠自動在訓練過程中體會到科學哲學是什麼,但是總是有些有趣的人會打著科學招牌作一些奇妙的事。例如說什麼發現特異功能撓場識字小妹妹之類.....

    回覆刪除
  7. 好精采的文章...很好奇你們哲學人看到時的反應是什麼?

    還有,宗教好像老是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唉...

    回覆刪除
  8. 應該要讓 Tim 看看這篇文章, 他已經躲過 pyridine 的問題, 這次不能再躲了。

    回覆刪除
  9. 我寄給他看過,同時建議把這篇文章作為討論課的讀物。所以我們下週三會討論這篇文章。

    回覆刪除
  10. 提供兩篇回應:

    http://phiphicake.blogspot.com/2010/04/yoshi.html
    http://www.wretch.cc/blog/Heraklitus/11254416

    回覆刪除
  11.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感触非常深刻。我是一名正在谢菲尔德大学读认知科学硕士的哲学系学生,我本科的专业是心理学,但是时常认为心理学实验的很多基本假设都是不正确的,甚至认为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伪科学,所以希望能够在哲学的领域中找到答案,正好看到谢菲尔德大学哲学系开设了一个硕士专业叫认知研究,融合了心理学哲学语言学,就申请了这个硕士。在上个学期上过心灵哲学的课程之后我觉得我更加迷茫了,身心二元论真的能够帮助心理学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研究吗?如果心灵只能通过内省的方法来得知,那么又如果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心呢?后来我又在心理学哲学的课程中接触到实验哲学的内容,发现这个领域存在更加严重的前假设问题。实验哲学家利用folk psychology的概念来实验检验不同的人群对于一些哲学或者道德的根本问题的看法,但是folk psychology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很难通过科学验证的概念范围,如果知道你的theory of mind跟我的theory of mind是相同的呢,而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就更加巨大。所以总的来说也许心灵哲学中唯一有价值的理论就是取消主义,我们现在的folk psychology和quali在神经生物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并且被脑神经水平的概念所取代。

    回覆刪除